一個人到澳門工作, 有時真的挺累。不過肯好這陣子有朋友陪同, 齊吃齊喝, 收工這疲累的身軀也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新一年開工特別早, 年初九已來澳門, 但原來初九往澳門的人潮依然未去, 令我這個前往工作的人失去預算。心想, 在外買黃牛應能找到早一點的, 結果只是早了一點點, 但就失去了補飛的機會, 而且還買得比正常的票價貴。我跟自己說過, 我以後也不會依賴黃牛飛, 他們不靠譜的。
由於所有都失了預算, 結果放工時間便有所推遲, 也累了朋友在等。真有點不好意思!!
聽朋友說這裡的招牌菜式海鮮乳豬煲已有多時, 心中本想, 將乳豬放進鍋裡火鍋同吃, 感覺怪怪, 今日有幸到此一試虛實。這個海鮮煲實以冬陰公湯為底, 香茅, 少許辣椒, 蝦殼熬成, 鮮味而惹味。雖然初時感覺有點鹹, 不過越吃越滋味。海鮮亦以大花甲為主, 鮮味, 有彈性, 而且咬下一口口有嚼之餘還將冬陰公湯味劑出口中。另外, 還有水蟹一隻, 肉不算多, 但用來熬湯, 的確味道不同。當然, 蝦隻也有, 亦有蕃茄, 京蔥等用料。而最離奇的是乳豬件, 他們將已燒好的乳豬的沙梨篤或是腋下部分斬件, 再放進湯中一混。雖然有些酒膩依然會從乳豬中滲入湯中, 但是一來, 湯中香味更見吸引, 而且更惹味。就如一個海鮮味寡的湯加入了豬肉吊味一樣。不過乳豬經燒烤後, 部分油脂經從打孔時排出, 實際油脂不會太多。咬入口的乳豬件雖不是"咯咯"生脆的口感, 但是卻有滿口覆蓋的啖啖肉感覺, 而且香茅味道亦將肉香帶動得很好。
另加的一份大花甲, 可見份量不小, 而且隻隻落鍋前還會動, 十分生猛。肉質彈性與嚼勁都一流, 只是入鍋時間不要太耐, 輕輕入水45秒左右, 殼剛打開就能吃, 不然花甲肉會變韌變老, 甚至離殼消失。
這裡還可吃酥炸墨魚餅, 不知怎的, 常常都會覺得墨魚餅在街吃, 永遠都好似打不夠的樣子。墨魚起膠力度不足, 使墨魚餅欠彈力。不過這個尚算不錯, 老實說, 講的只是心機而已。墨魚餅難有好吃, 原因無它的, 功夫多而辛苦, 起膠需用上長時間與多力度, 物值低回報低, 試問還可索價多少元呢? 所以一般打墨魚膠都是得過且過, 結果彈力不足。然而, 詰個卻好, 而且酥炸油溫控制好, 外面脆口香口, 入面保持彈性與質感。
這樣好的一個湯底, 作為火鍋料, 當然不少得蘿蔔。因為蘿蔔可將湯中的鮮味及惹味吸入, 當你吃一口蘿蔔時, 就如口中多了一口湯。美味!
常常聽人說, 火鍋怎可沒肥牛呀? 不過老實說, 這次真的可以沒有他, 因為各樣東西的味道已經很好, 而這個肥牛相比香港多樣選擇的牛部位, 而且切得太過細碎, 肥瘦比例亦不好。這個從切功到用料明顯遜色, 所以我就是說沒有他也行。
蔬菜總得要下, 多些生菜, 菇類也無妨。反正, 冬陰公湯也應該有草菇吧!
結果我們後加了一份乳豬, 這次來的是理應更好的肋骨位置。不過因為肋骨位置較多骨, 而且肉較薄, 令啖啖肉的覆蓋感沒有了, 可是骨與骨之間的燒香還算可以。如果給我選擇, 我寧可要回腋下或沙梨篤位置。
吃到中段, 朋友著我們點些小菜, 看見牆上貼上茶樹菇炒豬頸肉, 於是便點來試試。可惜一上桌, 看到茶樹菇如老樹盤根一樣展示出一個荒廢了的森林。再者, 豬頸肉就如變色龍般隱在亂根叢中, 不由自主有點心驚膽顫。賣相基本上不行, 而且油份太多, 整碟菜都光亮無比。吃下, 味道還算可以。豬頸肉有甜味, 相信醃料不少。茶樹菇有點老, 咬下稍韌, 這個表現不太理想。
椒鹽九肚魚還好, 外層脆而香口, 內裡又嫩又滑。九肚質感淋而軟, 時有主骨, 如沒有骨的更好吃。炸魚時火候, 油溫都控制到, 外層成形而不乾, 只是椒鹽味道不夠。
總結來說, 這餐廳的表現算是不錯。澳門街上吃到的, 比同樣香港吃到的要平, 而且做得更有心機。只是有時用料不夠香港的好與多樣化, 不過人卻是比香港的有心思, 而更實在。餐廳裝潢格局簡單, 跟香港油麻地一些火鍋館差不多。服務亦不是什麼的優質, 街坊生意, 人性化一點, 偶也會有脾氣。不過無論如何, 這家店也是值得一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