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時候是聚會的好時機, 老朋友, 新激友, 舊同學均相約一聚。而這幾個舊同學, 因已各有家庭, 所以不會像從前般常常聚首, 不過一年間大時大節總找機會見上一見。之前到這商場也常路經此處, 但這家餐廳每每都引不起我的注意。不過最近有人提起, 就來試一試吧!!
餐廳在尖沙咀大商場內, 店面不算大, 相信全餐廳能坐少於一百人。如相比附近海都, 鴻星等, 這裡真不算大。門面入口處有些木直條佈置, 感覺似日式壽司店, 還在公示給人等位的電子號碼牌, 相信繁忙時間人不會太少。不過以中餐點心行色, 在這個以招國內豪客的商場, 絕對可以座無虛席, 絡繹不絕, 有個電子牌旁身都是應該的。入內佈置新式, 木方枱椅或卡座擺得密密麻麻的, 枱與枱之間只有約一個側身的間距, 似街坊牌檔或快餐canteen格局。感覺似是快來快去, 如說是聚舊聚會, 這個地方的座桌未算理想。
結果我們四人點上了一個二人餐, 另再加其他食物。第一個來的是這個紅燒燕窩羹, 近年講求環保, 餐廳食肆紛紛停止供應魚翅。一來, 比較人道一點; 二來, 成本效益較高。可是中國人傳統飲宴還是要有湯羹, 芸芸一眾湯羹都好像做不出魚翅的級數來, 於是餐廳便嘗試想出各樣的辦法來榨出替代品。這個燕窩也是其中之一, 利用漿粉及雲腿做的紅燒茨, 配合高湯和燕窩。燕窩與魚翅味原來味道都較淡, 需靠做法加味, 所以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但是畢竟魚翅咬口高, 有種回彈爆炸的感覺, 而燕窩就沒有。而且燕窩較細碎, 口感組織還有一段距離, 更遑論鮮味。不過這個嚐試也是可接受和理解的。
口水雞惹味得可以, 蒜椒花椒麻油醋花生, 無一不惹味, 甚至令人吃出癮來。雞件冰鮮, 不過無雪味。嫩滑程度與彈性都顯然不足, 別說是雞味, 不過餐廳也有下過功夫處理雪味。再者, 用上一大堆的惹味配料, 什麼味都蓋過了。入口先是麻油香, 再在花椒麻痺感覺, 而後有辣, 及後才有醋酸與蒜味。就如每年賀年電影, 大堆頭但只算可以吧!
豉油皇中蝦, 雖說從相中看, 這個件頭算是可以, 不過其實這蝦件頭不大, 上桌時我曾一度懷疑這是否叫作中蝦。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成本上漲, 不單是價錢高了, 還有應有的件頭也小了。這隻稱上"中蝦", 肉瘦欠彈性質感, 肉可能曾煮過頭, 質地變得有入許疆硬。縱使調味濃口惹味, 菜上得夠色, 但亦無濟於事。
冰梅烤小骨, 看是這裡的一個招牌菜。將排骨切成一口大小, 汆水酥炸, 炸成金黃後撈起, 再落鑊用冰梅醬與泰式"是拉差"兜混勻上碟。排骨脆口而香, 雖然有汁醬蓋著, 但感覺依然爽脆。咬下, 內裡肉質有彈性, 而且肉之間還有沖入口中的油脂香。汁醬調配惹味香口, 甜酸辣平衡不錯, 不過汁醬黏性甚高, 令口中有點膩。
麻婆豆腐, 算是一個失敗之作。味道只是似一個加上辣椒花辣與炸菜粒的紅燒豆腐。惹味不足, 豆腐亦不見得滑溜, 水份太多, 麻辣感覺不強。可能是要遷就香港人的飲食吧! 所以我始終覺得要吃麻婆豆腐還是在國內吃的比較好, 香港難找一家令人滿意的。
上湯豆苗, 今尾是豆苗季節, 嫩綠滑溜而帶香味。這個豆苗還好, 不過感覺上湯用得有點過份, 令整個菜都是太鹹。
湯丸, 我並沒有吃, 這是朋友的選擇, 但看吃下軟綿, 芝麻蓉餡料漫漫流出, 不會太稀而淡, 亦不太死實。
而我看見餐牌, 甜品上有雪糕紅豆, 心生奇怪, 所以一試。平時,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吃甜品的人, 雪糕還好, 但不會過量。這個雪糕紅豆, 中規中矩, 沒有不滿意, 但不能突出, 亦算無手工可言。只是用料的紅豆比較大粒, 吃下質地不錯。整個不算太甜, 所以還可接受。
整體來說, 我不太認為這是一家很特別的店。不過比較好的一點的菜式都是一些惹味, 濃烈食物, 大辣, 大麻, 大酸, 大甜等味道。跟廣東菜清淡的個性有點背道而馳, 還不能稱得上"廣東"二字。但依我整晚觀察看來, 晚飯入座的多是單人或小撮人士, 而無獨有偶的都是國內朋友或是一些外籍人。因此的了解, 更能明白, 此餐廳的路向及菜式似乎都是吸引外國人為主要。煎炸香口, 汁醬分明, 而且濃味重調, 真的是他們喜歡的一環, 而我則怕吃後獨回家中不停飲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