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 團年飯頻密, 一眾大哥們興緻大作攪個聚會, 變相團年一下。這餐廳是他們經常"打躉"的地方, 經濟實惠不在話下, 而且亦吃得出特色味道來。
先來一個燒味拼盆作開場, 叉燒雖是半肥瘦, 而是偏瘦的, 但是肉質有彈性而不"鞋"。不過香味始終不及肥叉好, 這是大哥們的選擇, 因太肥的叉燒不太有益, 都是少吃為妙。白切雞, 爽滑而清淡, 入口, 雞皮油脂香味, 滑溜但爽口可口, 雞肉有彈性但偏淋一點。而油雞味道則較惹味, 豉油香味不搶眼但足夠, 雞肉與雞皮依然爽口而滑。個人來說, 我較喜愛油雞。
杏汁燉白肺, 近年越來越多人做這個湯, 可能湯底惹味而又容易操作, 而且用料成本較經濟。不過要做得好這個湯也不容易, 杏仁打沙之後, 磨得不夠滑, 湯身口感就會變粉, 甚礙事。這湯杏汁味道無用置疑, 杏汁中帶奶般質感及少少鹹味, 調味不錯。白肺爽口有彈力, 注入杏仁後結合得好,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依家有粉的感覺。
香煎魚餅, 我自小就很少吃魚, 不過魚餅卻是吃得最多的。我喜愛它香口, 有彈性, 沾上喼汁, 很美味。不過在街上吃的魚餅未必好吃, 因為屋企魚肉用得足料, 打膠打得夠心機, 用粉亦用得少, 所以好吃。一口家庭味道, 現在街上也有不少人在做, 這個魚肉打得足, 彈牙而不死實, 打膠但不稔口。餐廳混入的是芫荽, 蔥花, 冬菇, 蝦米等, 煎成金黃色, 香口而惹味。脆口的外層, 有彈性的魚肉及魚味, 加上其他配料的惹味, 感覺不錯。可是我還是覺得少了一樣東西才夠完美, 這東西叫臘肉。
泰式甜酸骨, 能在廣東傳統菜館吃這樣一個變種菜式, 感覺有點特別。利用肉排走油輕炸至脆口, 再回鑊用上泰式"是拉差"醬兜勻上碟。排骨依然脆口香口, 肉汁與油在咬肉後於口中溢出, 泰式醬汁甜酸辣, 反而覺得原來炸過之後, 比加上泰式醬汁更好。
紅燒炆斑翅, 這個卻正宗得可愛。斑翅經拉薄油, 脆口而嫩滑, 魚骨有點酥脆。紅燒汁調味不溫不火, 亦能吊出斑翅鮮味。入口, 斑翅香口而嫩滑, 紅燒汁稠, 口中膠質感覺強, 稔而有彈性, 京蔥亦惹味。其他配料, 如生菜, 枝竹, 吸收紅燒汁, 味道也不錯。
年底時間, 氣溫較冷, 來一個暖身的羊腩煲正合脾胃。羊腩炆得又稔而軟, 羊腩皮爽口彈牙, 加上腐乳醬及九層塔絲與辣絲, 風味一絕。更重要還是羊腩煲的湯汁, 拌在飯上加上腐乳, 可添數碗白飯。吃罷羊腩, 剩下湯汁, 再放生菜及枝竹入湯煮淋, 更是好味之至。
香煎中蝦, 這個看顏色已經知道稍遜一籌了。雖然中蝦夠新鮮, 蝦肉彈牙而爽口, 但是調味不足, 味道不夠逼入蝦中。
豆苗扒冬菇, 也算是不錯。冬菇厚肉, 有嚼勁, 質感彈性好, 而且有種特的香味。豆苗嫩綠香滑, 入口甘甜。整體感覺都算不錯, 不過我卻嫌油多了一點。
生炒糯米飯, 當然不及鏞記的真正的生炒。雖然飯身尚可算乾身, 不過飯粒較淋, 米欠彈性, 配料夠, 可是香味不足。雖然沒有膩口感覺, 但是調味很一般。
蓮蓉西米焗布甸, 這個是這餐廳的招牌菜之一, 調味方面絕不是問題, 只是布甸有點點焗得過老。外層有點太韌, 內在蓮蓉稔綿香滑, 西米Q口, 有陣陣椰香感覺, 只是外層略韌而已。
整體來說, 這個餐廳給我的美好感覺是來自傳統的菜式東西, 功架根底十足, 底蘊也夠, 只是有時做出來太過隨心, 心準未必次次穩定。但是如是一些新潮一點的菜式, 感覺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怪想法。還是一個茶盅, 泡泡熱茶, 再來兩件小吃, 點心, 來得實際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