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是什麼?? 是我由細食到大的廣東麵食。小時家人常吃, 我也吃得不少, 到訪過的名店也多。麥文, 麥奀, 忠記, 正斗, 永華, 沾仔記, 甚至鏞記, 统统吃過。接觸麵食的機會多, 因為麵食簡單方便快捷, 所以很多時都會吃到。
池記這個字號源自廣州老字號麵家, 由麥華池先生所創立, 後轉到香港。其子及後分別開設麥文記, 麥奀記兩家, 池記便沒再出現。一路至到九十年份, 麥奀與麥奀雲吞世家鬧翻分家, 池記這個名就重現江湖。不過就以連鎖行銷, 新派西化工商管理模式出現。到現在, 已很難一一數出分店所在。
不過這個連鎖, 除有自己開立的店外, 近十年易跳入了大商場food court, 做一家真真正正的連鎖式速食店。猶記得約二十年前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面的鋪吃得滋味 (當時一碗細蓉已叫價HK$27), 今次一來, 試試這連鎖是不是還有功架。看到餐牌, 一個雲吞麵套餐叫價近HK$50了! 而另還有兩個餐, 蝦籽撈加油菜, 要價HK$56, 飲品而另右HK$4。而炸醬撈加一小食, 要價HK$65, 同樣飲品另加錢。
我們兩個人, 我點了炸醬撈麵跟個小食, 而友人就點了蝦籽撈跟個菜。由於大家都認為有茶便可, 所以唔加錢飲野。我個炸醬撈一上桌就感覺出事, 炸醬麵臉如死灰, 顏色好像數十年前已褪色的電影菲林一樣, 近乎淡橙蝦肉色。紅油不多, 麵拖得都夠乾。用筷子撈上一輪後, 將炸醬平均分到麵中, 但一入口... 唉! 麵條淋得要命, 而有油滯的粘口感覺, 是我吃過的名牌雲吞都之中最差的。炸醬肉條入口軟淋空虛, 味道淡, 亦無炸過的脆口感。調味僅有些許鹹味, 甜辣都不足, 加在粘粘的軟麵上, 簡直是一個敗筆。
灼芥蘭, 沒有特別。芥蘭沒有脆口的清爽, 只是用水煲上一段時間令其軟稔。老實說, 這樣一個簡單的灼菜, 不會做得特別好, 但是做得差也真一點都不易。
友人點的是蝦籽撈麵, 我以為我吃的炸醬撈已經是最離譜地差的了, 但原來天外有天, 人外再有人。這個蝦籽撈... 首先, 麵如剛才炸醬的那個一樣的淋, 麵條完成沒有彈性; 麵身粘口之餘, 還有一陣重重的油益味道, 不過他們用的是什麼熟油, 竟可將這個油益味長長的停留在口中, 再加上少許鹼水味, 簡直將人氣得發紫。蝦籽一粒粒, 但口感一點都不乾爽, 更遑論鮮味。跟隨便一間的澳門麵店, 做出來的蝦籽和麵都比這裡好吃的多。蝦籽絕不脆口, 亦無鮮味, 加在油益味重的麵, 完全蓋過了蝦籽的味道, 又是另一個失敗中的失敗。
小食點了的是號稱紅油拼盤, 有兩隻雲吞, 三隻水餃及兩隻菜肉餃。這個聲稱是菜肉餃的東西, 無論質感及味道都是奇怪的。外皮煙韌呈半奶白色, 質感彈性似機製的魚皮餃; 內餡菜肉無味, 亦吃不出有什麼菜肉。水餃是三樣東西之中最好吃的了, 水餃皮不厚不薄, 內餡有爽口的木耳絲, 有肉味感覺, 但味道不強。
而三樣之中, 最匪夷所思的是這個雲吞, 雲吞一入口, 感覺有滑滑的雲吞, 有富彈力的蝦肉。之後, "卡"的一聲, 好似有些東西在口中卡住了, 然後感覺牙肉十分痛。原來, 我的牙肉插著一條類似骨 / 蝦鬚的東西, 半上半下, 動彈不得, 把我的進食進度完全停滯了。要花上好一段時間及注意力, 才可將那個東西取出。不過心裡就一直覺得莫名其妙, 為何好端端的一隻以滑中有爽的雲吞之中, 會有一條那樣長的骨?? 我到今天依然想不出理由。但是這樣的一個雲吞, 如果真的卡在喉中心, 相信吃是香港新聞中的一個奇聞吧!!
不過整碟東西的雲吞與水餃不好笑, 最好笑是旁邊另上的一碟紅油。小食叫作紅油拼盤, 但是所有紅油是另上的。那以後乳豬也可叫砂糖乳豬, 喼汁淮鹽燒乳鴿吧!! 可是, 另一個重點在紅油的味道上。此紅油醋多於各樣配料, 不辣, 似外省的薄身醋味, 而且醋味霸度, 彷彿蓋過了所有味道似的。這個紅油拼盤, 又是一個經典。
綜觀以上各項, 餐廳水準只有灼芥蘭比較好少少。估計就算我講給朋友知道池記是這樣的水平, 亦沒有多少人相信。老實說, 連街邊十二元一碗炸醬撈都好吃過池記, 真不知道他可以什麼的能耐收上HK$60多元一個沒有飲品的餐?! 還有奉勸一句, 客人在枱進食, 請不要用濃烈的漂白水或綠水拖地, 這個絕對令我覺得你很不衛生。這樣的一家餐廳, 就算你是用上香港最好的辣椒醬, 蠔油, XO醬, 胡椒粉等配襯, 也不會令我覺得你是一家有質素, 有誠意的店。看來這個"池記"招牌, 也許只是一個就手和招攬國內自由人的用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