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到法國兩星期, 今年在澳門的工作時間未夠多, 所以就趁臨飛之前趕緊補時。連續兩天在澳門工作, 不忘約些朋友飯聚飯聚。我們的飯腳們已吃過不少地方, 所以並中一個朋友提議試試在澳門的私房菜。他們先與餐廳預訂好各方面的預算, 然後由餐廳發辦各樣菜式。
餐廳位於崗頂附近的小巷, 沿新馬路民政總署旁的小巷直上, 到崗頂附近後向福隆新街方向夜呣斜巷向下斜落, 行到中途的家神圍入去, 右手邊就到。餐廳地方不算太大, 全餐廳只放兩張大枱加一張細枱, 大約可坐二十人左右, 相信餐廳每晚最多處理兩枱人客左右。
甫到場, 不會有太多寒暄, 就即刻上菜。第一個是混合葡式與希臘款式的沙律, 切碎方條狀的生菜, 蕃茄, 橄欖, 烤芝士等。在沒有沙律油的混入, 所有菜式是有清爽的口感和原來味道。雖然不算是很新鮮的味道, 但是算是淡中有味。
接著來的是青豆蓉忌廉湯, 將青豆攪拌打成蓉, 鮮味突出口感嫩滑, 沒有太強粉狀感覺。而忌廉亦帶出香味, 不過整體印象未見深刻。加上烘好的澳門特色麵包, 有一點脆, 就是更強一下口感而已, 味道反而變淡了。
第一個算是主菜的是這個葡式燒乳豬。當然沒有廣東式的化皮做法, 但依然感覺脆口。縱然沒有燒烤的焦香味道, 但也可接受。豬肉肉質嫩滑中帶點爽, 只有輕微調味, 沒有雪味, 夾雜肥膏同吃也算滋味滋味。伴碟是做到大約一隻隻麻雀大小的炸薯方, 薯仔鮮味與質感其實不錯, 構思亦好, 唯炸得不夠, 沒有香口脆口的感覺。
接著是鹽焗鱸魚。有別於林記所用的葡式焗魚做法, 盤中沒有太多的油, 亦沒有浸在油中的薯仔厚片。只是輕輕的有油, 伴以其他配菜的烘焗魚。有彩椒, 洋蔥及脆肉瓜切成絲或條狀, 在混有魚油之下, 此等食材吸入了魚的油脂與鮮香, 加上其本來的味道, 效果不乾而表現更好。但如果沾不到油的話, 此料就會變得又乾又無味。而鱸魚經過略略調味然後放到爐中焗, 因為無打鱗的皮, 而令內裡的肉質耐熱能力提高, 加上少許油, 所以在烘出來時, 魚肉依然保持可人的彈性與水份, 反之皮就未見香脆。整體來說, 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質素。
葡汁咖哩蝦, 運用乾煎蝦碌的原理與造法, 不過用上的不是豉酒皇, 而是葡汁來燴。利用黃薑粉與洋蔥等惹味作料, 令味道更香口吸引。但是蝦碌依然是煎過, 有香口的味道, 雖然未算是金黃的脆, 但已是不錯。大蝦彈性雖未屬鮮蝦, 但肉質還算可以, 沒有雪味, 不見死實實或霉的感覺, 吃下爽口, 味道香。
烚花甲湯飯, 一些屬於澳葡式做法, 橄欖油煙肉條與浸熟的花甲做出來的湯飯。花甲肉彈爽口, 質感不錯, 鹹水鮮味都已落到湯中。而湯飯米粒淋, 組織已遭分解, 似潮州粥類。煙肉沒有脆口感, 但反而還有油脂香, 混入飯中同吃, 增加口感複雜性。湯身暖胃, 適合飲酒人士, 而且不用調味的天然鹹香, 是個不錯的菜式。
燒雞, 上菜時已到了尾聲。當大家都以為湯飯是一個收結時, 突然再有一隻燒雞冒出。這隻燒雞看來已燒上一段時間, 上桌有點冷冷的感覺, 但摸下還是有微溫的。吃後, 引用一位國內的同學跟我講的一句話: "雞的菜式, 都是中國人做得好一點。", 完完全全的身同感受。不過表面上加上的是一個由洋蔥, 醃青瓜切成的限粒混合而成的配料, 甚有中式薑蔥蓉感覺, 值得學習學習。
最後, 甜品是一個簡單的焦糖雞蛋布丁。這個甚配合我的作風, 老實說, 因為是一個飲酒的飯局, 如不是特別有甜品安排, 也不會或不太適合有些太過隆重而盛大的甜品列席。這個算是可以吧, 不過亦無大突破。
個人來說, 我並不抗拒私房菜, 又或是自由發辦的隱藏菜單。可是以我認識的私房菜, 著重的是交流及互動, 而餐廳的運作是需以熱誠來推動的。不過以我吃過整晚之後, 餐廳上菜的店員/老闆由頭到尾不發一言, 甚至黑口黑面, 到最後因我們是比較夜才開始吃的, 更著我們快點離開, 感覺失去了私房本義, 對食客亦無癮。
知道餐廳掛上很多照片作為裝飾, 亦以沙龍廚房為名, 可是我並未能找出沙龍與菜式或是視覺享受上的重點關連。整件事情缺乏目標清晰的主題, 在食物水平只屬很一般很一般和很冷的服務感受的情況之下, 更未可理解餐廳的展處所在。唯一可以講的就是收費以每人HK$300來說, 私房菜算是很平價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