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這個國際化城隨著國內的迅速起飛, 部分領頭城市的強勁發展, 加上成本租金上漲, 硬實力已所剩無幾。而相對地, 香港更強的應是我們的軟實力與打不死的香港精神。然而軟實力上, 中小企業的狹窄生存和物流業的弱勢, 剩下來, 還只有金融及服務業仍有可見一點的空間。而講到酒店餐飲業上的孕育搖籃, 相信中華廚藝學院真可以稱得上是當中的領導人物之一。而座落於薄扶林的教舍更是自成一角, 而且擁有完善的配套。除學校之外, 素聞校舍頂樓的教學餐廳食物精緻, 而且甚有食物文化底蘊。而這次正好受一位前輩邀請來此來客, 所以千辛萬苦也要趕回港嚐一下。
餐廳在校舍最頂層, 需先用一部電梯上到頂, 再轉另一部電梯而上。上到再轉彎, 先進一個很中式的門庭大廳, 落地玻璃能在居高臨下看到薄扶林及數碼港的漂亮海景。日落時份, 更倍添詩意。然後沿路再進餐廳內堂, 經過之地擺有一些中國各家菜式的典故, 甚有意味。
入座, 喝著酒, 聽著同學彈奏的古典音樂的時候, 不經不覺開胃小食已在我面前。這個由四款的小食合成的拼盤, 賣相精美, 菜式簡約, 是個不錯的前菜組合。當中的香辣銀魚炸得脆口, 帶點辣味, 是個惹味的佐酒菜。可是魚仔感覺有點過乾, 而有點太硬, 但整體可以。芝麻菠菜, 是一些灼過菠菜灑上芝麻, 是一個清淡的冷菜。可是菜身原味及鮮味流失, 剩下只有軟軟的質感, 芝麻亦幫不了什麼, 可說是一個無味的菜。
而拼盤上留有另外兩款, 上海素鵝, 外形似樣。可是腐皮硬得如殼一樣, 而且質感帶韌, 沒有鬆化感。然而未入口已鬆開的是內裡的冬菇條餡, 冬菇餡散在口中有彈力嚼勁, 味道可以, 可是腐皮依然在口中慢慢咀嚼中, 感覺略差。
而拼盤最後有這個乾拌牛肚, 牛肚用上花椒, 麻辣粉調味, 惹味度足而且比銀魚仔還要辣一點。牛肚用上理應爽彈的金錢肚, 可是經拖乾之後, 又硬又韌的, 頓成一個難度高的咀嚼訓練。
吃過前菜拼盤後, 心中以為因我們在下面參觀時間長了, 所以前菜放久了, 影響了表現, 相信之後菜式會重入正軌。於是餐廳迅速為我們上了這道香燒琵琶鴨, 不知是時間緊迫還是根本無可能看到全鴨, 這菜從未看過它原來的樣子, 然而輾轉就有兩件胸肉在我面前, 感覺是到連鎖酒樓婚宴的趕收工情況。鴨件上桌時已半涼, 但燒鴨皮依然是脆, 可是鴨肉雖厚但乾, 沒有肉汁或油份, 感覺有點嚡, 又是一個失望菜。
然而花旗蔘炖烏雞湯感覺就不錯。雞湯濃口不膩, 口中慢慢滲出花旗蔘香, 是有通鼻的涼快。雞湯味道停留口中, 而且湯水上桌還是熱燙, 入口有暖胃的窩心。
接著是一個野菌煎大蝦, 野菌入味, 汁醬濃而鹹度略高。野菌味道不錯, 而且有點爽口嚼勁。大蝦肉質有彈力, 但味道普通, 件頭亦不是想像中般"大"。
再來一味, 京蔥燒海蔘。紅燒汁醬略稠, 但不至漿口, 海蔘光禿禿的表面, 滑溜亦易於筷子間溜走。海蔘口中腍淋, 沒有融化效果, 但仍保持部分嚼勁, 加上茨汁味道濃口而不錯。只是京蔥不夠入味, 配角失色了一點, 但主角卻是好的。
海鮮過後, 來一個桃仁牛柳粒。合桃炒得香口而脆, 口中有明顯的甜味, 而後段帶一點點占苦澀感。配角上, 絕對沒有問題, 只是配酒會差一點點。而牛柳肉質淋軟, 入口沒有化口感, 但依然容易解開。縱使如此, 肉質卻有點過過度鬆散, 味道亦流失, 也沒有焦香, 似是鬆肉過了一點。
下來, 再來一個珊瑚紹菜包。紹菜卷, 感覺甚有風味, 但是茨汁同樣太稠。茨汁雖然淡, 但稠口感覺蓋過了紹菜原來味道, 效果變得一般。
但如果要說紹菜包是稠口淡味的話, 這個富貴荷葉飯更淡。飯粒濕而黏, 但入口乾而削, 沒有飯香, 而且更無味道, 整體效果與基本水平差得太遠。
川貝燉津梨, 是一個比較好一點的菜式, 但可惜已到了尾聲。甜水清甜, 雪梨燉得夠, 入味可口。雪梨從口中慢慢解開, 清甜感覺滲於口中, 加上果中香味, 感覺十分不錯。
老實說, 作為業界培訓典範, 過往多年一直成就出不少業界精英, 學校地位毋容置疑。不過以餐廳如斯的食物水平, 真教人失望萬分。然而食物水平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 服務也不叫見令人滿意。趕收工的手法, 無疾而終的應對, 無尾音的反應, 空白的眼神, 似告訴你他們不該在此。學生可諒, 連帶隊“老師”也如此, 還以為是“炒散”的, 真不敢想像香港餐飲服務業會是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