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連早年香港風頭一時無倆的拉麵熱潮也都在倫敦展開了。今年三月到訪, 例逛逛Regent Street及Oxford Street地帶。就在Piccadilly Circus入Regent Street後面的Soho地段就開了不少日本店舖。其中, 有些是日韓混合式 (我深信那些都可能是中國人或韓國人開的)。而這家拉麵“外賣”店更是今年米芝蓮的推介餐廳!! 反正想喝喝熱湯, 何不入去試試?!

由於此外賣店是新開張, 它們在做特價套餐: 一個拉麵 + 一個Nakata Bun (即是博多叉燒包) + 飲品 = 9英鎊。以香港的收價來看, 不是高出很多 (當然, 我都覺得香港的拉麵收得貴啦)。雖說是拉麵外賣店, 店內依然有坐下的位置。入店的右邊是一排煮麵的工作枱, 對面有一排約四至五個位的向窗座位。望著街上人來人往, 感覺很悠閒。
雖然感覺很舒服, 但等到拉麵上桌一下子沉了下去。話是拉麵外賣, 如果堂食也應不需要有外賣紙兜吧! 不想用外賣紙兜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個可能是環保; 二是因為紙兜的散熱快, 湯吃是不多久就不熱了; 三是兜形深而窄, 湯的深度高, 令麵泡在湯內太久, 麵沒吃到一半已有機會變淋。所以一下子看見這一個紙兜, 心中有點不爽。

結果, 麵條真的吃到後段就變得太淋, 縱使我在點菜時要求麵要硬一點, 也於事無補, 甚至我相信我的要求也是給無視了! 麵條是圓身偏黃而略粗身的種類, 感覺有點味千拉麵款式一樣。初來時, 麵條都不算有很強彈性, 但入口依然有質感, 而且口感滑, 味道不多。湯身是選擇以餐廳推介的百骨湯底, 但是味道不夠濃, 口中的黏度不足。雖然也有鮮味, 但少了豬骨的酒膩感覺, 湯身口感只可算適中, 而且不及惹味。因此就算拉麵拉湯力強, 整體在口中的味道也不會加分。
配料上略為簡單, 一片紫菜, 半枚味蛋, 兩片叉燒, 還有些如西洋作料般的芹蔥與紅薑絲, 配搭半日半西。紫菜鮮味不足, 入口有總潮了的霉韌, 相信與紫菜的存放有關。叉燒偏瘦, 所以口感略嚡, 雖然厚片一點, 但仍是容易散開。另一方面, 相信外國人對處理味蛋方面有欠仔細, 味蛋煮得過熟, 而且沉沒於湯底之中, 令本來已熟了大半的味蛋, 熟上加熟。沒有了流心, 沒有了半溶質感, 更少了蛋香鮮味, 是失敗的部分。我亦有理由相信這個是跟紙兜有關, 因為一般日本拉麵闊碗, 麵條在較淺位置, 可將味蛋承起, 可是紙兜卻令每樣東西都沉了下去。

Hakata Bun, 其實是博多拉麵的附加菜式, 將拉麵用的叉燒加上醬汁, 然後夾在麵包之中。這樣的吃法曾經在香港一風堂吃過, 叉燒經火烤及醬汁的勾吊, 味道更濃口, 而且叉燒化口, 有入口即溶效果。而化口油脂夾在包中同吃也可令口中的油膩感減低, 做到香而不膩。可是這個以瘦肉為主的“日式叉燒包”很明顯就是沒有化口感, 實在的質感中也有嚡的一面。再者, 醬汁和燒烤不夠, 感覺與一風堂的差了一大截。
整體來說, 餐廳的水平只是一般, 根本, 我就不相信拉麵是可以做外賣的。感覺就如中國人的雲吞麵, 如果要吃到好的, 必須是堂吃一樣。然而如果你要告訢我, 要以這樣的水平, 在倫敦就有資格得到一個米星星推介的話, 我相信香港應有為數不少的拉麵店可以做得到。但是我逐漸感受到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一步一步迅速的向歐洲國家入滲, 可能再過三兩年, 倫敦的日式拉麵店也有機會與在日本的老店爭一日之長短了!
餐廳: 昇龍拉麵
SHORYU RAMEN Soho
3 Denman Street London W1D 7HA
Mon - Sat 11:15 - 00:00
Sun & Bank Holidays 11:15 - 22:30
Last orders 30 minutes before closing
網頁: http://www.shoryurame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